zechariah21 adonia25的博客
最新更新在: 07/07/2011 4:25 pm

关于作者

联系作者
类别
最新的笔记
paul smith polo shirts -第一
[July 7, 2011]
Welcome Message
[July 1, 2011]
相册






   paul smith polo shirts -第一
[07/07/2011 4:25 pm]

 

 

 

|返回日志列表

 

 

 

二、基督教的伦理性

 

胡锦涛同志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些内容是江泽民同志多年前提出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今天,我们无论是办好教会,还是办好神学教育,目的都是首先建立和谐的基督教团体,其本身也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我们首先在教会和神学院范围内构建和谐的小团契,形成对诚信友爱社会的现实诠释,进而以光以盐服务社会。诚信友爱的社会,就是全社会能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教会应当是这种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圣经描述的上帝国蓝图在地上的预演。

仅仅过圣洁的生活,还只是停留在消极层面,即信徒要摒弃一切罪恶行径。然而,因上帝是爱,信徒就必须进入到积极的层面,要竭力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出爱,“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13∶8)。上帝的大爱在基督为罪人受死上表现出来(参罗5∶5-8),故此基督要求门徒,“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13∶34)。这种彼此相爱的生活成为基督徒团契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标志,“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因此,我们不难明白,初期教会一俟成立,他们就过起了凡物公用的朴素的共产主义生活,尽管促成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可耶稣的教导和他们要过彼此相爱生活的诉求显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基督教的教义性

全本圣经,除教义教导之外,伦理道德教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占据极大的篇幅。正如《提摩太后书》3章16-17节所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各样教训(即有关教义的教导)督责的目的乃是“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即指向外在的善良行为,这就引出与教义性并辔而行的基督教伦理性。

灵性或精神财富本身是非物质形态,但它需要透过物质形式来表达。基督教的伦理建设就是测试教会或信徒个体属灵光景的一把尺子,其教义根基使伦理诉求充满活力,对于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而又安定团结的社会必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殷切盼望而且坚信,我们的教会能更好强调教义性和伦理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或说是攻坚期,社会差异分化日益突出,经济、思想越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社会矛盾也更加复杂,有些方面甚至有进一步激化的倾向,比如贫富差距。基督教是由内而外的信仰,注重灵性与物质,又重基督徒在现实世界上的责任,虽不以物质财富和善功本身的诉求为终极关怀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信仰唯物主义,实践上注重物质与精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而基督徒在物质利益方面,与绝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没有任何理由不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在灵性或精神领域,基督徒和全国人民同样有许多共同语言,完全可以携手共建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在此领域会有更突出的表现。执政党和基督教在构建社会和谐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基督教的圣经,圣经是教义的摇篮,paul smith mini wallet,基督教新教以圣经为唯一最高的标准,高举圣经权威,铺展信仰及实践。因为基督教历史上先产生教会并形成一些基本教义,故此圣经正典的确立其实深受使徒信仰的影响。旧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脍炙人口的十条诫命,是上帝主动的命令和要求,前几条讲述如何建立正当的神人关系,其表现形式即为相信独一的、自我启示且拯救以色列的上帝,由此延展出对于其它任何形式的偶像加以拒斥。后半部分论述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相信上帝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他人,以及相关的社会群体行为规范,是人与上帝关系在社会层面人际关系中的延伸。新约圣经以四本福音书为先,耶稣最初宣讲的核心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接下来才是伦理道德教训。使徒们宣讲的核心是基督本人,他的受死、埋葬、复活及其意义成为信仰的核心要素。初期耶路撒冷教会主要以彼得的宣讲为信仰基础,其宣讲建立在耶稣基督这一盘石上,最初的基督徒领受的是关于基督的教义性宣告。随后把基督教信仰远播并讲述得最为全面最为透彻的当推保罗,paul smith wallets,他书信的不少部分是新约最早的作品,有多处信仰的纲要性表述,如《罗马书》1章3-4节和10章9节等。《哥林多前书》15章3节往下一段内容是保罗讲述他在哥林多所宣讲的要道,堪为最完整的早期信仰表述之一,“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了,并且…”。英国新约圣经学者杜德总结保罗书信,列其为最完整可靠的使徒宣道,内容如下:“预言已经应验,新世代因基督的来临而开启;他是从大卫后裔生的;他照圣经所说死了,为拯救我们脱离这邪恶的世代;他被埋葬。他照圣经所说在第三天复活了。他被高举在上帝的右边,是上帝的儿子,作活人和死人的主;他还要作为人类的审判官和救主再来。”

 

基督教的伦理性必须与教义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产生效用,而教义又饱含着伦理。丁光训主教讲到教义的重要性时说,教义“是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保护着一个信息、一个福音,就是上帝爱世人的福音”。教义性与伦理性二者联袂对于创建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督教爱的要求并非是泛爱,无原则的爱,paul smith polo shirts,乃以圣洁、公义公平为基础。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13∶6)。耶稣爱罪人,可他同时解决人罪的问题,他接纳罪人,但一定要人悔改。《约翰福音》第8章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众人要拿石头打死一位行淫时被拿的妇人,耶稣却用智慧救了她,而且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可耶稣没有止于此,而是明确地要求她,“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1)。圣经里面讲爱,也讲在爱里面的公平公义,作监督的条件之一就是公平(参多1∶8)。公义是上帝的属性之一,他要以公义施行审判,故此信徒必须追求公义(参弗5∶9;提前6∶11;多2∶12)。保罗则直接宣称,上帝的国“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因此不义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国(林前6∶9)。

 

基督教的伦理性发端于她的母体犹太教。作为一神论而又高举伦理道德的宗教,犹太教在周围充塞着许多非伦理性的异族宗教及思想中独树一帜,在罗马时期已经深受关注,吸引诸如哥尼流、埃塞俄比亚太监之类的异族有识之士者成为“进犹太教的人”(徒2∶10)。基督教承袭犹太教的伦理性的同时,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之,把较有局限性的民族性宗教的伦理推广到所有在基督里的各族各方各民各国的人,而且更加注重如何对待非基督徒,如何在社会、政府、国家中尽基督徒的本分。比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25-37),就把邻舍的范围扩大到一向被犹太人轻看的撒玛利亚人,打破了族系的隔阂。促使伦理得以付诸于实践的重要原因在于,透过耶稣基督这一中介,上帝完成了他的救赎大功,并向人更全面地启示了上帝的属性,比如“上帝是灵”、“上帝是爱”。在上帝救恩的基础上,所有真诚接受耶稣基督作救主的人都有圣灵内住在心里,圣灵与他们的心同证他们是上帝的儿女(罗8∶16),从而自然而然生发与上帝属性相一致的伦理性的实践。从基督徒的角度看,就是努力彰显人身上应有的上帝形像,活出上帝儿女应有的样式,当然基本都是关涉上帝的道德属性(参太5∶48)。

基督教教义性与伦理珠联璧合,相互依存。倘若完全牺牲教义,或重伦理而轻教义,就会把基督教降低为一系列伦理说教,失却动力,变成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停在那里让人赏观把玩。反之,若只讲教义而不论伦理,就使基督教变成封闭之井,关锁之园,晃如绝世仙音,干巴巴一堆朽骨。基督教的伦理教导与教义休戚相关,一为表,一为里。套用弗罗姆的权威主义良心概念,我认为基督教的伦理是教义以上帝救恩和上帝权威的方式赋予伦理以内在动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人们的伦理行动。雅各劝勉基督徒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2-25)。7月7日发生在伦敦的连环恐怖爆炸再一次提醒我们,极端组织或某些打着宗教旗帜的恐怖分子的教导会诱导人以杀人为乐,他们不仅是不和的制造者,完全可能成为炸弹的制造者。反观之下,基督教十条诫命中的第六诫明确要求“不可杀人”(出20∶13),意即尽力合法地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故此,正统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产生恐怖行动的或恐怖思想的。以暴力推进的信仰或真理,绝不会是真正的信仰或真理。教义是宗教的灵魂,伦理行动必定反映其教义。教义上注重和睦的基督信仰必定会引导信徒走与人和睦之路,成为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

基督教是教义性的信仰体系,以教义为信徒信仰和生活的根基。教义性的首要特征是以信经为具体形式,paul smith brogues,宣告信仰内容,任何一家基督教教会都有一部甚或多部信经为根基。《使徒信经》最为普世教会所信守,每句皆以“我信……”开始,扼要述说所信内容。类似的普世信经还有《尼西亚信经》和《亚塔那修信经》,也是作信仰宣告。这些普世信经都是宣告信仰内容,基本不涉及信仰论证或伦理道德。以信经和信纲为蓝本,教会发展出教义神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神学教义发展演变的历史是教会史的一面镜子。上述提及的《尼西亚信经》和《亚塔那修信经》都经过教会学者及领袖长期而广泛的激烈争论,最后在教会大公会议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尽管仍有异议甚或掺杂一些政治因素。此外,基督教历史上还产生过其它一些有代表性的信纲,诸如新教三大宗,即信义宗、改革宗和圣公会,都分别有自己的信纲作为信仰宣告,即《奥格斯堡信纲》、《威斯敏斯特信纲》和《三十九条信纲》,而且围绕信纲发展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神学体系。

甫一归国,与家人未及叙旧,便听到一个鲜活而又熟悉的说法――“和谐社会”。说它鲜活,是因为在诺大的中国,作为一个蕴藏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政治韵味浓郁而又极具包容性的治国安邦远象或愿景,它曾经仿佛离我们那么遥远,而今作为中国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正式提出,犹如老歌新唱,枯树开花。它的不期飘然而至,多少令我有点雾里看花的朦胧感。说它熟悉,概因为作为长久浸润于基督教信仰而又学习基督教神学并从事神学教育的我,在内心深处与它产生了温馨而又强烈的共鸣,一如从浦东国际机场出来尽情甚至贪婪地吮吸着久违了的祖国乡土气息。

 

基督教追求的和睦不是止于基督徒圈子,而是向外延伸。“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12∶18),因为“上帝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林前7∶15)。不仅如此,基督徒也是和好的使者。耶稣教导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太5∶9)。保罗则宣告说,“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象上帝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林后5∶20)。基督教就其是一个独立信仰体系而言,确实有一定的排他性,但这排他性不应该也不会成为和好的绊脚石,我们所需要的是如何引导信徒持守自己信仰的同时与众人和好。使徒保罗在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时,“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徒17∶16),他不是嘴巴急,更不是手急脚急,而是心里急,因此他积极与人谈论,引导人认识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独一真神。

 

 

上帝是圣洁的,一切不洁之人、之物不能在上帝面前站立,因此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当竭力追求过圣洁的生活。基督教断然否定人能靠善行得拯救,同时却断然肯定,一个蒙救赎的人必定会脱离罪恶的生活,并进而产生良善的行为,表现出与上帝本身具有的圣洁属性。这并不是说基督徒在今生可以像上帝一样完全,乃是基督徒在地位上成圣后,在生活上渐进地趋向圣洁完全。“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太7∶17-18)。这不是说好树不可能结一只坏果子,而是说它的果子绝大多数是好的,它们是本质上是好树的必然结果。

正是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进一步拉近了执政党、政府和基督教会之间的关系,把我们共同的理想追求协调得更加一致。基督教是一个追求和睦和谐的信仰,其教义性目的是构建上帝与人的和谐,其伦理性指向构建人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其理想是上帝的国最终以超然的方式实现。教义是根基,伦理是砖瓦,联袂建造和谐之殿。和平的福音是藉着基督的死,上帝主动与我们和好。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我们也“得与上帝和好”(罗5∶11-12)。基督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使远处近处的人,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因基督“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能够归为一体,合而为一,并且与上帝和好(弗2∶14-16)。基督徒当首先彼此和睦,保罗谆谆劝导多有恩赐却矛盾重重的哥林多教会“要彼此和睦”(林后13∶11)。同时教导罗马的教会,“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罗14∶19)。

 

 

三、教义性、伦理性与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以人和为核心,而人和以人际关系融洽为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今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aul smith footwear,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基督教是教义性的信仰,同时又是伦理性的宗教。教义和伦理大致对应着基督教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是使这一信仰历久弥新且保持盎然生机的两件法宝。上帝是灵,照他形像而造的人具有灵性维度,基督教教义基本定位于在灵性范畴或精神世界内阐述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更,目标指向恢复人与上帝那失落的正当的和谐和好关系。人也具有物质层面,以血肉之躯生活在可见的物质世界,基督教伦理则主要着眼于在肉体层面或物质范畴解读人(尤其是基督徒)与他人、社会及万物的关系嬗变,目标指向以神人和谐为基础,重建被罪扭曲的人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故此我们不难明白,当耶稣被问及哪一条诫命最大时,他高屋建瓴地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发问的文士所问的是哪条诫命最要紧,答案应该是唯一的,可耶稣的回答断然指出有两条最大的诫命。提问者是虚心求教,还是有意刁难,经文没有清楚指明。但考虑到犹太人的宗教背景和文士对当时圣经及释经的谙熟,他们理当知道对上帝和对人应有的态度,因此该问题隐含着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即对上帝的责任为大,还是对人的责任为大。可耶稣的回答巧妙地用两条诫命把这两方面揉合为一,爱上帝和爱人,断然不可分割,俨然如币之两面。耶稣的回答告诉我们,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是对上帝,相信一位自我启示的独一创造者真神,并全身心爱他,具体表述为接受认可基本教义;基督教信仰的关键同时也针对人,让人成为合上帝心意的真人,日益回归能全然彰显上帝形像的原义状态,具体外化为伦理形式,以爱人为最大的彰显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一条完整的诫命,这正是本文旨在论述的基督教的教义性和伦理性,这两者合璧定然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1301640 2009年09月01日 13:58 阅读(loading...) 评论(0) 分类:��教道

 

教义性还表现在创建及办好教会的实践中,任何一家基督教教会,都必须以相信耶稣是基督为根基,否则根本谈不上是基督教的教会。真正的教会必须持守正确的教义,诸如既定的正典、普世信经,以及合乎圣经的上帝论、基督论、救赎论等。教会宣讲必须符合教义准则。初期教会信经和正典尚未确立之际,教会就已经有了一些基本信仰准则,据考《使徒信经》的雏形出现在第二世纪,所以使徒才会严厉斥责那些传异样福音的人,“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1∶8-9)。稍晚的《彼得后书》则提到百姓中有假先知,而且警戒会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彼后2∶1)。教牧书信中更有许多有关持守并教导纯正教义的教导(参提前4∶1-5,6∶3;提后4∶2-5;多2∶1等)。

Topics related articles:

   Welcome Message
[01/07/2011 2:46 pm]
We thank you for your choice to create your blog on on our site!

Please login to your personal administration space in order to add categories, notes, photo albums and to customize your blog.

You may choose between different blog layouts, manage their color and font settings, use templates for your blog and many others.

NEW! Dozens of backgrounds for your blog

A service of blog2net.com, powered by Chaonet.com